造形遊戲教學除了是幼兒和低年級兒童視覺藝術學習的方式,其實在一般教學現場常見的「我不會畫」退縮反應,經常是一種有效改善一般兒童藝術學習信心的有效方式,能有效破除「圖像描繪」的概念和心理障礙。
1、自動技法的造形遊戲:例如圖畫紙對摺,在單邊放置水性顏料壓印的「相印畫」遊戲、浮彩或浮墨的印染遊戲、油墨滾筒的拓印遊戲、排筆的大型線條遊戲等,都可以設定題目名稱進行造形遊戲。以下是單元教學活動設計概要。
單元名稱:《彩虹來拜訪了》或《彩虹降落》(單元名稱僅供參考)
活動方式:讓兒童現在圖畫紙背面寫上名字,然後在室外空地或鋪上塑膠布的教室地板,將圖畫紙並排在地面成整片,讓學生用水彩筆沾上水性顏料,或加上海綿布包、小塊抹布等沾染各種色彩的顏料,拋擲在地面的圖畫紙上,幾次的重複動作可以互相交換拋擲工具和顏色增加趣味性,大致上圖畫紙沾染顏料的面積達一半左右,就可以暫停遊戲先收拾和清理畫筆、場地,這段時間讓顏料稍微乾燥以便發還給小朋友。讓學生拿回「作品」以後,共同欣賞、比較畫面上的不同趣味性,然後再用沒有強制性的暗示語氣,鼓勵小朋友可以再加筆描繪,以「高興畫什麼都可以」的提示來避免壓力,私下觀察有表現障礙的兒童如何反應,作為後續教學措施的參考,若孩子有明顯的改善可以給予稱讚和鼓勵,否則不必有任何針對性的提醒或評論,以免製造緊張和防衛心理,增加後續調整的困難度。
2、變換媒材的造形遊戲:變換造形媒材營造「不畫圖」的氣氛,例如塑造類材料、紙屬材料、枯枝落葉、身邊物等媒材,都可以實施非形象表現的各種堆積、排列等造形遊戲。參考的教學設計概要如下。
單元名稱:《彩色的流星雨》或《彩虹降落我們身邊了》(單元名稱僅供參考)
活動方式:發給每個孩子一張16開彩色紙,老師手上也拿一張並問小朋友:「這張紙可以做什麼?」,在五花八門的回答中,教學者出其不意的提出:「老師認為也可以這樣做」,並同時順手將紙張撕成兩片,故意製造這種突如其來的驚訝和震撼感,可以產生遊戲和突破概念的趣味性,有效解除製作和表現的焦慮和壓力。如果有孩子的回答是「把紙張撕破」,則可以反問:「把紙撕破的方法有幾種?」,同樣示範用手指頭捏著紙的邊緣將紙撕破的動作,隨後讓小朋友也同樣將色紙撕成兩片,接著將比較大的那一片紙張再撕開,三片紙張中最大的一片再撕開,以同樣程序將紙撕成每個人手上都有六、七片甚至更多的碎紙,然後同樣是腦力激盪的提問:「手上的這些紙張可以做什麼?」,然後老師歸納的結論是:大家同時用力把紙張向上空拋擲,一起觀賞彩色的碎紙飄落,然後一起撿拾地上的碎紙,只要限定和原來的紙張數量一樣,撿到什麼樣的顏色都沒關係,讓紙張的顏色自然形成交換,重複這個拋灑紙張的遊戲三、四次以後,每個孩子手上就會擁有數量一樣多但顏色很多樣的碎紙,接下來再發下圖畫紙讓孩子玩排列遊戲,最後再將碎紙黏貼在圖畫紙上,提示語是「貼成怎樣比較好看」或「比較特別」,而不可以是「貼成什麼樣的東西」,但是貼好以後同樣可以非強制性的鼓勵加筆描繪,當然這個描繪動作也是造形遊戲,不必要求具體題材和形象描繪,只是遊戲性的自我表現就夠了。
3、身邊物的造形遊戲:變換造形媒材的排列、堆積遊戲,也是一種體驗視覺秩序的學習,例如枯枝落葉、各類身邊物如課桌椅、清掃用具、雨傘、鞋子、鉛筆盒、文具、書本、夾子等容易隨手收集,幾乎沒有任何限制的媒材,都可以實施各種題材想像的造形遊戲。(單元教學設計概要暫略)
4、以視覺元素發展的造形遊戲:以視覺元素發展造形遊戲教學,主要是從媒材的視覺特徵,規劃題材和表現的形式,除了直接使用線條、色彩以外,可以藉由線材如繩線、鐵絲、木條、竹籤等,塊材如鈕釦、彈珠、木塊、瓶蓋等,面材如紙板、鋁片、木板、布料等,藉由點、線、面的結構方式作造形表現,多半就可以營造非常特殊的視覺秩序體驗,這些視覺經驗配合想像力的發揮,就可以發展出獨特的表現能力。(單元教學設計概要暫略)
以上參考性的教學單元概要,一般情況都會有相當程度的效果,但實際的教學現場狀況必然更為複雜,因此對兒童心理狀態和生活經驗的理解,以及對成長環境的認識和溝通(包括家長和班級導師),才較容易做出更適當的對應,這方面則必須由教學者收集實際案例,並共同分析和研判處理的措施與效果,一方面增進專業素養,另一方面則是藉以宣揚相關議題的影響和重要性,形成社會普遍的理解和關注,從根源減少造成兒童心理挫折的問題發生的機率。
相關資源
https://drive.google.com/drive/folders/1kHpev51bvh08Tp8emc08k7nRoih8U1fH?usp=shari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