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ttps://drive.google.com/drive/folders/1EvssAktnOlcbO-MubskiE4EZasM1HMU6?usp=sharing
一、適用對象:輕度認知功能缺損學生
二、教材編製理念:
教導學生數學科的目的,除了能夠精熟而正確的算出正確答案以外,能否將計算的能力應用在生活中,解決實用生活中遇到的數學問題其實更為重要。能夠快速的算出計算題,卻無法算出在水果行購買水果時該付的總金額,並判斷找多少錢。或是可以利用紙筆算出三位數乘二位數的答案,確無法利用簡單的乘法概念算出買兩箱飲料,總共多少錢。這樣的孩子在實際教學上其實相當常見。雖然有時可以透過大量練習,關鍵字判斷,情境佈題,實物操作等策略進行補救教學。但是學生仍擺脫不了「教加法就都用加的」、「把數字從題目中找出來以後湊出算式」等狀況。當學生以這些策略回應教師時,教師心中必定百感交集。伴隨著教學的無力感油然而生,能否有其他的策略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應用題的題意呢?
為了尋找教學技巧,我曾向時為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的特殊教育學系系主任,洪清一教授請教。洪教授也大方的向我分享教學上的訣竅。他運用透明的容器與積木或乒乓球,配合題意敘述將積木或乒乓球擺入或從透明容器中拿出。讓學生時記用眼睛觀察容器中量的變化。從而讓學生理解題意。此策略對我的教學相當有幫助。但隨著教學對象的改變,我遇到了另一個問題。學生可以算出自強號或太魯閣號行駛的距離,確無法算出捷運行駛的距離;或者,學生可以算出飲料總共幾罐,卻不會計算出總共有幾張遊戲卡。追根究柢的詢問後,學生告訴我。他們不知道捷運是甚麼,以為遊戲卡住了,應該要改玩別的遊戲,怎麼會問有幾張?原來,學生對題目中題到的辭彙或情境如果不理解,同樣也無法在閱讀完題目後,將題目所敘述的文句轉化為情境。坊間目前多數的作業單、評量等雖提供了大量的練習,但針對後者的問題,也沒有太大的著墨。畢竟這其實已經是閱讀量、詞彙量的範疇了。
因此,如果可以編製出一套題意理解教材,結合情境與彩色圖片協助學生理解題意與詞意。並可以在退除彩色圖片與情境等視覺線索的過程中,呈現「量」在題目敘述過程中的變化過程。對學生題意理解與詞彙理解應該都有所幫助。因此決定編製此教材。